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

弱勢群體與最低工資

最低工資究竟應該是24元還是33元?打工仔當然想多些,做老闆的自然想少一些,政府最容易做的就是中間落墨,所以大家就估計最後應該是27-29元左右,不過,好明顯就算只是相差一元兩元也好,在未來幾個月,勞資雙方仍然會是寸土必爭的,代表資方的議員仍然會是代表基層利益的傳媒和政黨狙擊的對象。

飲食界的張宇人因為要向他的選民交待,明知山有虎亦都「頂硬上」,冒著再被全港打工仔問候的風險,將自己的花名由廿蚊張,改為廿四蚊張,隻身出來發表飲食業界有關最低工資的調查,建議最低工資是24元,不過,這個的調查給人的感覺就十分牽強。

其中最有爭議性的是所謂漣漪效應,因為他們假設最低層的員工一加薪,上層的員工就會水漲船高一路加上去,其實,老闆是否願意出多些人工,主要是視乎市場的人手供應,做洗碗與做部長或者大廚,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工種,難道洗碗的人工高了,會有部長和大廚爭著要轉做洗碗,以至老闆要加薪去挽留人才?其實公務員體系近年亦經常出現,初級和中層有得加,高層和首長級凍薪的情況,大家毋須擔心。

最低工資對飲食業的影響,其實遠遠比不上高樓價,代表業界的議員為什麼不挺身而出,批評那些貪得無厭,經常托市、甚至製造樓價飈升假象的無良地產商呢?因為樓價升,租金自然貴,就算本來賺錢的食肆,一樣會關門大吉!

設立最低工資的目的,主要是為了保障最基層的員工,可以獲得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的薪金,數額定在多少,較為客觀的就是要比領取綜援好一些,才有誘因鼓勵大家自食其力,毋須依賴綜援。若果時薪24元,每日工作8小時,每個月返25日工,只可以賺到4800元,是否可以養家,大家應該心裏有數。

不過,話又得說回來,雖然站在社會公義的角度,最低工資不應該定得太低,但從現實角度,若果定得太高,恐怕又會出現另一些社會問題,例如一些年紀大、低學歷、低技能的中年人、長者,以及一些弱能人士,將來想要憑自己的努力,自食其力的話相信更加困難,老闆既然要出多些人工,當然會請一個能力較高的員工,甚至又再使出所謂資源增值的舊橋,要兩個人做三個人的工作,或者向員工暗示要無償地加班,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還可以很瀟灑地「劈炮唔做」,經濟不好的時候,恐怕只有忍氣吞聲!

針冇兩頭利,希望在未來的日子,大家繼續爭取提高最低工資的時候,不要忘記如何保障那些仍然希望盡自己能力工作,寧願人工少些也不想領取綜援的長者和弱勢人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