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3月17日星期一

期待擇善固執的領袖

香港社會的爭議愈來愈白熱化,無論是政治和民生問題,對立雙方往往陳義甚高,動輒將自己的訴求變成神聖不可侵犯的真理,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。若果領袖是鬥 大聲、鬥堅持、甚至「累鬥累」的話,香港通街都是,若果領袖是有見地、有策略、有勇氣獨排眾議而非看風使舵的,香港卻十分缺乏。畢竟領袖不是單靠曝光率, 而是要靠判斷力和感染力的。

最近李嘉誠指香港近年民粹主義高漲,如果繼續下去會面目全非,惹來不少批評。其實,他的分析不無道理,香港 人的確少了從前那種自強不息,努力改變現況的精神,對政府的倚賴和期望多了,但他只是說出一半的事實,對政府過去多年在施政上向財團傾側的情況卻視若無 睹。大財團若不好好反思,改變過往借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名義將「賺到盡」合理化,令市民大眾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皆任由宰割的情況,這種長期積累的民怨很容易 會成為以仇富心態當作政治武器的土壤。

而更令人擔憂的是當前有關政改的討論,香港完全缺乏像剛辭世的南非前總統曼德拉那樣既有道德感召 力,亦同樣具有遠見和魄力,敢冒天下之大不諱,與白人尋求和解而不是以煽動仇恨來增加政治本錢的政治領袖。在討論政改問題時,開天索價似乎已不是討價還價 的策略,而是變成了由激進綑綁溫和的武器。

中央政府高舉一國,本地民主派高舉兩制,各自堅守本身的利益本來可以理解。但一國兩制的原意 就是要一人讓一步,香港人承認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區,而不是獨立的政治實體,以換取高度自治。香港人可按自己的意願選出自己信任、會向市民問責的行政長官 和立法會議員,保持司法獨立和新聞及言論自由。香港的傳媒、市民和議員可以繼續在言論上批評中央政府,但香港的官員則應好像港英年代的公務員一樣,要得到 中央信任。雖然應該為港人的利益據理力爭,但除非打算辭職,否則不會公開與中央對抗。要令政改成功通過,香港的民主進程能真正向前邁進,我們需要的是有勇 氣擇善固執,在政改問題上爭取雙贏而不是只叫口號,不講談判策略的政治領袖。





本文刊載於《基督教週報》第2586期  (2013年3月16日)